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户县剧种

户县剧种

关键词:户县剧种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画乡之窗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sxhuxi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78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     户县内主要流行秦腔和眉户两大剧种,且历史悠久。据考证,秦腔在明末清初已趋成熟,清末至民国年间户县已经十分流行。其唱腔高亢昂扬,铿锵有力。流传剧目多为三国戏、宫廷戏和公案戏,其次是神仙僧道及才子佳人戏,也有少量反映乡野渔樵生活的平民戏。时乡间文化贫瘠,戏剧成为人们接受文化与历史的主要形式,亦有“高台教化”功能。故备受群众喜爱和推崇。田间常有一手扶犁、一路高唱“乱弹(秦腔)”者,赶集路上、磨面坊里都能听到激越的“干桄桄乱弹”。

  眉户较之秦腔为小调。起源于眉县、户县,流行关中平原一带。据传早在公元前六、七百年传流下来的“西京调”,即是“镐京之地的子民对周幽王失败的哀怨声”(《眉户音乐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)。其曲调如泣如诉,委婉动听。史载,明代文学家、戏曲家邑人王九思,与武功的康海,“每相聚沜东鄠杜间,挟声伎酣饮,制乐造歌曲,自比俳优”(见《明史•文苑传》)。王九思在《碧山乐府》序中说:“有客过予者,善为秦声,乃取而歌焉。酒酣予从而和之。”王九思所歌之“秦声”为散曲,以曲牌填词而歌,谓之曲牌体。此虽不能确定为眉户,但其“曲牌体”与“从而和之”正是眉户的创作与演唱形式。可见眉户的雏型明中期已于户县形成。清末民国以来,眉户在全县四乡广为流行。眉户多以普通人生活感情为题材,生辣活鲜,颇受百姓喜爱而普及于民间。

  碗碗腔,俗称“油客家碗碗”,为县南乡孙姑村李茂生祖传家班。李茂生之祖以卖油为生,故称“油客家”,又因其击节乐器有油灯碗而谐称。碗碗腔曲调优美,多以假嗓细音演唱,且拖腔悠扬而婉转,与秦腔、眉户有较大差异。清乾隆二十五(1760)年至民国初较为流行。以皮影形式演出,一人抱剧本,演唱生、旦、净、丑。其家中原藏有手抄剧本300余种,历经沧桑,多有散佚。至1981年仅存20余本,有《唐明皇游月宫》《香莲佩》《西凤庵》《珠红黡》《七贤牌》、《惠风扇》、《白玉钿》等,其中《唐明皇游月宫》为传奇本,以構纸折叠装订成册,高22厘米,宽23厘米,共60页120码,每页9行,每行15字,全本1.6万字。其余多为灯碗腔和秦腔本。民国三十年(1941)年后,演出逐渐衰落。20世纪80年代,县文化馆派员协助李茂生,将其保存下来的剧本进行整理,乐器道具予以修复。李茂生还召集家人、亲戚后生学演,但因年青人不感兴趣而终未如愿。

  汉调二黄,于清乾隆年间传入户县,在县城及城郊地区有两个戏班,秦渡镇、大王镇也曾有松散的班社。民国十五(1926)年后盛极一时,建国前夕已经衰落,仅剩山鸣岐等几位老人,演出难以为继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29-84836393 13309261002 传真:029-84836393 邮箱:huaxiangzhichuang#163.com
地址:鄠邑区小丰村十字向西100米路南 邮编:7103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画乡之窗运营中心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