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公益与慈善————来自百度

  • 户县公益志愿者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4202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4/12/29 0:33:32
  • 来自:陕西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鄠邑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
我们先通过万能的百度,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定义:
    词目:慈善
    意思:慈善应是在慈悲的心理驱动下的善举。两层意思,一是慈悲的心理,二是善举。真正意义的慈善行为应是一种不附加要求的施舍。施舍本身就是一种快乐,一种满足。
    词目:公益
    意思: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。“公益”为后起词,五四运动后方才出现,其意是“公共利益”,“公益”是它的缩写。社会公益组织,一般是指那些非政府的、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,且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。早先的公益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贫民救济活动,很多公益组织起源于慈善机构。
    慈善通常都将资源集中起来做一件有益的事情,比如发生水灾、地震、罹患疾病的时候,大家要将资金集中起来做事情。而公益则不同,公益的“公”其实是由很多个“微”组成的,只有每一个“微”或者多数的“微”都做了同一件事情或者认知某种观念,才能产生“益”的效果,也就是说公益是分散开来才能效益最大化的一件事情。比如:我们政府建立了很多分类的垃圾箱,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,只有大家都按照正确的方法执行起来才是一项公益的事情。综上所述,慈善和公益的区别就是“慈善强调集中,公益强调分散”。
    
    那么慈善和公益的区别在哪里?为什么“户县公益志愿者协会”是一个公益组织,而非慈善组织?
    首先,公益不等于慈善。在我理解里面,慈善往往是有钱人去做的事情,而公益则是人人可为。
    慈善,许多人的联想都是捐钱,帮助一些弱势群体,从物资层面上帮助他们。
    公益,不仅仅是物质的给予,还有精神的帮助。
    慈善,帮助别人出于一种本能,一种爱心的表达,但是自己只有感到助人的快乐。
    公益,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自己提升自己,让更多的人通过事件本身受到启发或教育并感到快乐。例如,户县公益志愿者带乡村孩子们去圆梦,其实这也是在园自己的梦想,爱心人士们收获的快乐、自我成长、自我锻炼、内心的净化、思想境界的提升、广交益友,有太多太多的收获。
    慈善,看重结果,受助者得到多少,怎么让他们最快的脱贫、康复,思维方式大致是这样的。那么大家能想到的也只有直接给钱了。
    公益,注重过程,强调方式方法,不仅要帮到受助者,还要更看重帮助过程。例如,户县公益志愿者协会的“小葵花”关爱圆梦活动,每一次都强调和孩子之间的相处方式,两者之间建立的不是单纯的施舍和受助的关系,而是亲友般的关系。我们不希望到了学校,就如同救世主一样发放物资,而是通过游戏,互动,帮孩子们发现爱、表达爱,然后把爱心捐赠的物品以小礼物的形式送给孩子们,让他们作为纪念品,在童年记忆中保存美好的片段。也许我们的活动不能让孩子们的生活有太大的改变,但至少,我们的交流沟通过程可以帮孩子们培养梦想,并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。
    慈善,可以一个人去完成。
    公益,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需要更多人的参与支持,是一种社会现象。
    公益,非私也。公益应该是大于慈善的。公益和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。大家生活这个社会中,每个人的一点小改变,都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大改变。不用去抱怨这个社会如何阴暗,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,不能凭个别事例就否决大家生存的这个社会。社会始终是在不断进步的,永远会有一群人会坚持做对他人、对社会有益的事情。
    户县公益志愿者协会的主要活动,一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-“小葵花”关爱圆梦、贫困助学、家庭教育等系列活动,一是敬老爱老为老志愿服务活动,还有助残、环保、卫生等其他志愿服务。其实公益的范畴很广,只要找到自己关心的问题,结合个人技能和爱好,大家就可以创造一个公益理念,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。
    王晓渔 (上海文化批评家)说:与“慈善”相比,我更喜欢“公益”。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并用,我却习惯把两者区别开来,在公益活动中,所有的参与者都会从中受益,尤其是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,而不是一方行善、另一方感恩戴德的慈善。感恩戴德的慈善习惯于悲情叙事,公益则强调快乐,如果从事公益事业没有快乐可言,大家又为什么要参与呢? 
    《公益时报》曾经这样解读公益和慈善的关系:刚开始的行为可以是简单的捐款,也可以是简单的付出自己的一点时间去帮助他人的行为。当然这个阶段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个人性,这些行为表现的是个人行为。当我们做慈善久了的时候,就会认识很多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,渐渐地我们会想到如何一起做事,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,如何相互融合、相互包容,在各种性格、背景、职业的大融合中,在思想大碰撞过程中,我们一起逐渐成长,逐渐学会如何将个人的慈善行为化成一股强大的公众行为力量。当参与的人多了,从事的慈善活动类型也多了的时候,逐渐地慈善组织就由此产生,这就是最初的草根公益组织的雏形。有了群体慈善行为时,慈善也就步入了公益的初步阶段,就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,也会引发各种思考。
    一个公益组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,要有自己的愿景和使命。所有的公益行为(活动、项目)都不再是个人慈善行为,每位志愿者的做事方式和态度,组织的处事风格等一系列的因素,都会在长期行动中逐渐地积累,形成一种习惯,而这些习惯又逐渐地形成自己特有的团队组织文化,从而去影响更多的人、其他的团体…这就是公益的传播效应。
    一个人刚开始接触公益组织,他自身的思想也会经历和组织一样的由慈善到公益的发展过程。 从没有公益的概念,仅仅理解为献爱心,到接触公益组织,再到明白何为团队,再到有可能自己也会去组织一个公益活动或执行一个公益项目,再到对公益的研究,思想逐渐成熟,并不断发展。个人的慈善行为也逐渐更加深入,从简单的外在行为深入到思想思考,从参加活动到研究公益行为、项目、组织建设和发展等等。
    对公益事业者来说,做慈善的人多是经济与生活条件上有优势的人,从帮助救济弱势的人,比如捐款捐物,助残敬老,做到自己“达者兼济天下”;而公益则是人人皆可为的,甚至这些接受慈善捐助与帮扶的人也能从事公益事业,比如节水节电、减少使用塑料袋、不乱扔垃圾等,正所谓“全民参与,人人有责”。
  从社会地位上来讲,慈善分为资助者和受助者,二者在社会地位、行动角色中都是处于不平等的地位;公益则强调人人平等,因为人人都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的受害者,人人都应该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;用梁晓燕老师的话来说:“慈善是单向的给予,是有能力的人对弱势的给予,弱势是单纯的接受者;而在公益中,强势和弱势是可以互相转换的”,在这里借用需求层次理论来表述,在人的五个基本需求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社交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中,
    慈善关注的是满足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;
    公益则从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延伸到满足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;而最后的自我实现需求则又是公益的进一步发展。
    自古以来,我们就有一个道德上的慈善概念,那就是:为富要仁、要造福乡邻,要救济穷人,这虽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但不能把这些变成道德约束,甚而演变为绑架。实际上,每个人的财富都是自己打拼积累的,没有法律规定大家必须去为某个人做什么,大家不能认为谁有钱就应该怎样怎样,万万不能有仇富心理,不要把个别事例演变成道德战争。户县公益志愿者协会目前做的事情是社会公益,针对的是所有人,无论穷富、老少都会从中受益,对每个人都会有帮助。
 
    以上资料来自神奇的度娘,在此对以下三位老师的观点以及他们所从事的公益事业致敬!
    李董翔(上海一公斤公益发展中心) 
    王晓渔(上海文化批评家)
    梁晓燕(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秘书长)





春风风人人不悔 夏雨雨人人自清
  
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,不再提供回复功能,请勿尝试回复!!